第154章海公六勿!什么才是百姓爱戴的官员
六月十五日,清晨。
崇教坊。
国子监大门外的街道上挤满了百姓。
有商贾,有书生,有农人,有小贩,有须发全白的老叟,有六七岁还未入学的稚童,甚至还有一些目不识丁、经常在市井游逛的喇唬(即泼皮无赖)。
这些人一大早便围聚在这里,只为看海瑞一眼,只为唤一声:海青天!
当下的大明。
鲜有官员能在民间获得一致的夸赞之声。
只有海瑞。
民间七八岁的孩子都知晓,海瑞是能为全天下底层百姓说话,是敢于惩治所有贪官污吏的人。
甚至在一些百姓眼里。
世道变好的标志,就是朝廷重用像海瑞这样的官员。
片刻后。
四百八十名新科进士来到了国子监。
今日。
他们是听课的学生,而国子监的监生们只配站在一侧旁听。
虽然海瑞是举人出身。
但众进士无人觉得海瑞不配为其上课,反而认为自己在衙门观政即将走入仕途之际,有海瑞提点一番,乃是大幸事。
又过了片刻。
国子监祭酒王锡爵带着一众学官来到大门口,准备迎接四大阁老、海瑞,以及自发前来听课的官员们。
他意料到海瑞至国子监讲学,会引来诸多百姓在外面围观。
但实在没想到竟引来这么多人。
里三层外三层,将路都要堵死了,甚至街道两侧的墙头树上都有人影。
他命国子监的胥吏协同北城兵马司的兵卒迅速疏通,才使得国子监前有了一条能过马车的宽敞通道。
这时。
国子监的一名学正快步跑到王锡爵的面前。
“祭酒,四位阁老刚才已从西门入院,安排在前厅就坐了!”
“嗯怎么就突然换门而入了呢”王锡爵刚说完,便不由得笑了,然后喃喃道:“不愧是阁老,有预见性啊!”
四大阁老之所以不走正门。
乃是因国子监正门外的百姓几乎全都是为海瑞而来。
他们若走在海瑞的前面,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欢呼声,然海瑞若至,呼喊“海青天”的声音必然响彻云霄。
四大阁臣,是绝不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之境地的。
就在这时。
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上,突然传来一道嘹亮的声音。
“海青天来了!”
喊话者,乃是崇教坊集贤街上一个有名的无赖,平时没少欺负一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但面对海瑞,他的心中全是敬畏,全是崇拜。
随即,国子监门口热闹了起来。
百姓们兴奋地喊道:“海青天!海笔架!海老!海公!”
声音之响亮,震耳欲聋,比国子监监生日常的读书声都要响亮。
这一道道喊声,自然而然也传到了张居正四人的耳朵里。
四大阁老皆是无奈一笑。
幸亏走了西门。
不然他们站在国子监大门前听到百姓呼喊海瑞,不但尴尬,而且会被百姓传为笑谈。
他们虽身居高位,但也很羡慕海瑞在民间的名声。
有此清名。
即使史书上不言海瑞,海瑞也将千古留名。
百姓们对海瑞如此尊崇爱戴。
不仅是因海瑞往昔批过龙鳞,如今又扳倒了官商一体的张王两族。
海瑞为民伸张正义的事情太多了。
他任福建南平教谕时,改革学风,提倡文以载道,使得地方县学地位大升,堪称大明最强教谕。
他任淳安任县令时,穿补丁布袍,吃糙米,在县衙后院种菜,整顿驿站,拒绝下属出城迎送与宴请官员。
他任应天巡抚时,抑制兼并,逼迫前首辅徐阶退田还民,治理太湖水患。
入仕至今,海瑞没有穿过绸缎,没有贪墨朝廷一文公用钱,没有向上交纳过一文常例钱。
……
桩桩件件,皆是为民请命之壮举,皆是清官直臣之做派。
德行无瑕,政绩甚伟。
堪称是百姓心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苗。
故而,才会如此受欢迎。
稍倾。
海瑞的马车出现在距国子监大门还有约二百步的地方。
申时行、王家屏、沈念等翰林官的车驾皆跟在后面。
海瑞讲学。
他们作为小万历的文学侍从之官,自然是要来听一听的,后续还需向小万历汇禀。
就在这时。
海瑞听到百姓的呼喊声后叫停马车,从里面走了出来。
“海青天!海青天!海青天!”
“海老,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有您在,我们就有靠山,我们就不怕那些贪官污吏!”
“海老,多谢您除掉了张王两族的毒瘤,我……我家的生意终于要有起色了!”
“海老,您还记得我吗您嘉靖年入职户部进京时,还吃过我家的咸菜!”
……
百姓们心情激动地喊叫着。
若不是道路两侧有兵卒拦着,恐怕一些百姓就要冲出来给海瑞一个大大的拥抱了。
这就是民意!
这就是百姓的心声!
百姓并不好糊弄,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他们心中如明镜一般。
海瑞眼眶泛红。
他一直觉得自己已不适合当下的官场,满朝文武也皆不愿他归朝为官。
但百姓热情的呐喊,让海瑞觉得,自己还能为天下苍生做些事情。
海瑞朝着呼喊的百姓躬身拱手,表示感谢,然后大步走进国子监。
申时行、王家屏、沈念等官员紧跟其后,皆甚是羡慕海瑞在民间的威望。
一个官员都被百姓如此爱戴,这辈子都值得了。
百姓们认为海瑞是他们最坚实的靠山,其实,百姓也是海瑞最坚实的靠山。
依照海瑞当下在民间的声名威望。
谁敢对海瑞不利,自家的祖坟可能都会被气愤的百姓刨出来。
……
片刻后,国子监前庭。
四百八十名新科进士站在中间,包括已经授官的一甲三人,还有二十八名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