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大宋我来了十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华大地,从不缺真正的能人志士。
各家各派听说了当今天子大力发展兵、农、工、商之事。
自是纷纷现身,兵家,农家,墨家,法家,杂家,阴阳家,道家,纵横家等百家学说,相继现世。
这些人大都为哲宗所用。
农家自是不用说,自是去了最适合他们的位置,有被派去实验田试种新物种的,有被派往学院教书育人的,‘大成书院’就接到了皇帝派下的几位农家的老先生。
有去陛下组织的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农具。
兵家大部分子弟直接去了‘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之后又去军中效力。
自也有兵家的大佬,被皇帝任命为‘皇家军事学院’的讲师。其中最得赵熙看重的,被委任为副校长一职。
阴阳家多被派去了户部,做些术算方面的工作。阴阳家的大佬们,自是被派去司天监。
道家的炼丹之术,他虽用不上,却不妨碍他用这些道士们,帮他研制更好用的黑/火/药。而道家大能自也是被派去了司天监任职。
墨家,杂家多被派往工部任职,有那不愿为官的,也被派往‘皇家军事学院’下辖的科研院,专做工术研究。
法家自也是得到了重用,分别派往刑部,大理寺任职。有那么几位,被哲宗看好,去做了修改律法的工作。
纵横家直接被派往了枢密院,此为大宋外交主管机构。
皇帝每隔几天,还会招各家的大老们,进宫相谈,自然这里面也包含儒家一系的人。
只是,这样一番任职,可是将儒家/大宋的士大夫,给得罪得狠了,他们不敢朝哲宗下手。
却将自己的爪牙,伸向这些新任同僚们。可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敢出来,都是有些手段的。
更何况,哲宗还在上面看着呢,他看重的几位大臣,防备的那些臣子,私下里都派了鬼兵过去,就为了以防万一呢。那边只要有情况,就可以直接传递信息给金甲神将,神将再传与哲宗陛下。
是以,儒家虽多方谋划,上下串联,动了几次歪心思。怎奈,天公不作美,一次也没成,还折损了不少人手,是以,他们也只得暂时憋屈着。
哲宗看得心情大好,不过他深谙用人之道,知道不能将这些人给逼急了,毕竟如今大宋经不起太大的折腾,大宋官员,十之八九还在这些士大夫手中握着呢。
更何况,他只是看不惯一些人做事的态度,并不是真要将儒家一系赶出朝堂,只要对大宋有用的人,不管是哪一派的,他都愿意启用,这就是要看真本事了。
想必时间久了,这些人,自是能明白他的深意。
不过,目前这情况,还是要安抚一下的。
是以,哲宗陛下又下明旨,提了一位儒家学说的大佬,任命他为太子太傅。之后又在朝堂上赏赐了几位名臣。更是拨款给孔圣人重修孔庙,给足了儒家一系的脸面。
这下,儒家算是看到了希望,皇帝并非真要赶尽杀绝,还是要用他们儒家一脉的。更何况,下一任皇帝是他们儒家教育出来的,还能偏帮其他人?
那现在这些跑来分权的,还能落个好,士大夫们顿时就不急了,且看日后吧!
其他几家的人,更是在心中暗赞,皇帝真是打的一手好牌,太子太傅。太子在哪呢,大宋还没太子呢,皇帝没儿子,前皇帝成赵王了。
要选太子,早着呢,别忘了,之前陛下下过的诏书,若想成为大宋掌权者,必须在‘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三年,从军两年。
当然了,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没人将这点说出来。
儒家也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不过,太子早晚是要立的,儒家独占朝堂可有上千年了,大宋尤甚,自太/祖起,就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他们还能玩不过这些刚露头的土包子,慢慢来吧。
这些暗潮汹涌,赵熙自是不会去管,只要这些人在为大宋出力,还在他的掌控之中,这就够了。
做皇帝,有时候就得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事情是不能说得太明白的。
就像儒家这事吧,他明明不想他们独霸朝堂,却是绝对不能,也不敢说出来,这要是现在就说出来,只怕大宋的天下就真要乱了。
这些都是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大宋在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均生产力增强了。
出海的商人,带回不少有用的信息,还带来了许多当地的农作物,虽还在试验田中试种,但陛下已先封赏了此事的大功臣——连家家主连弘义为男爵,若这些农作物真能在大宋培育成功,自会另有重赏。
这一下,商人的积极性更高了。
去蒙古做生意的,也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不只得了金钱上的实惠,还得了皇帝亲书的牌匾。
一切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