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假意拿针要扎他:“未来的惩罚!”
诸葛亮不闪不避,向前一扑,宝钗拿针的手先吓得藏了回去,生怕扎着他。
诸葛亮早已料到如此,将她扑倒在床上,咯吱她痒痒,逗她笑得花枝乱颤,直到答应同行才罢休。
诸葛亮又让童子请来崔州平,如此这般交待一番。
宝钗听到,待崔州平走后,她笑着打趣道:“咱们打的赌还未有输赢,你就这般确定,去新野期间玄德公会来吗?”
诸葛亮神秘一笑:“山人自有决断!”
在家准备了两日,宝钗换了男装,骑上枣红马,与诸葛亮扮作两个游山玩水的学子,向新野而去。
新野是荆州的最北面,直面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刘表将刘备放置在此,本就有借他防御曹操之意。
新野自有了刘备,一切井然有序,百姓在家开垦田地,兵士每日操练不休,商贾往来不绝。
诸葛亮一路走过去,不住点头微笑。
宝钗玩笑道:“这样的明公要登门拜访,君不在家坐等,反而出来游山玩水,岂不惭愧吗?”
诸葛亮笑容不减,缓缓道:“不急,且等一等。”
他们走到新野边界上,一路遇到三三两两的流民,拖家带口,投新野而来。
流民皆面有饥色,见到他们衣着光鲜,麻木的眼神瞬间亮了一下,目光游移到二人的骏马长剑上,收回迈出去的脚,麻木地继续往南。
诸葛亮叹道:“曹操自收了青州兵,不止屠戮徐州等地,他治下的百姓也更苦了。”
徐州屠城,导致诸葛氏四散流离,宝钗担忧他伤怀往事,从马上伸过手去,握住了他的手。
诸葛亮回握,笑道:“无妨,咱们往回走吧。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若遇到大股流民,只怕会引来祸端。”
宝钗道:“既然来了,好歹再往前走一段。”
前方已接近宛城,遥遥望见曹操驻扎人马,军容齐整,肃然有纪。
二人假作游山玩水,沿着山麓缓缓而行。
宝钗低声道:“曹操下辖地盘有限,却能有如此多的兵马,屯田制功不可没!”
诸葛亮目光一闪,笑道:“什么是屯田制?还请夫人赐教。”
宝钗自悔失言,找补道:“我不过是听父亲说的,哪里懂得屯田……”
眼见诸葛亮一副明显不信的表情,她只得放弃解释来源,细细讲了屯田制的种种好处,有些曹军至今还没施行的措施,她也提前讲了出来。
对她的异常,诸葛亮显然已有猜测,既然他不追问,她也不再顾忌。
诸葛亮若有所思,并不追问她从哪儿知道的了。
两人回到新野,在一家客栈住了数日,探听了刘备在此的种种举措,又向东去了江夏。
孙策依然未死,甚至屯兵在江夏南岸,扬言要为父报仇。
宝钗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却又不好拿出来与诸葛亮商量。
江夏之地为防孙策,全境戒严,宝钗写了封家书给黄祖,才得以进入江夏。
黄祖性格暴躁,又因将临战事而烦恼,听说侄女携新婚夫婿来拜望,只派了长子黄射前来迎接,设宴款待。
黄射也在为战事担忧,陪同宝钗夫妇匆匆在江上游玩两日,就要送二人回去。
诸葛亮笑道:“弟有一计,可解兄之烦忧!”
黄射忙问:“何计?”
诸葛亮微微一笑,摇扇轻语:“坚守城池,闭门不出,危自解矣!”
黄射半信半疑,宝钗却已解其中深意,笑着劝道:“堂兄,但信无妨!”
两人离开江夏地界,行至无人处,宝钗低声问诸葛亮:“你不揭穿孙伯符之计,莫非也有意......”
诸葛亮笑道:“知我者,夫人也。孙伯符屯兵江夏,意在寿春,倘若荆州再出一军攻许都,曹军必败!”
宝钗摇头:“可惜,姨丈绝没这个胆量。”
诸葛亮笑而不语。
一个月之后,他们启程回家。
宝钗特意换了女装,与诸葛亮一起拐道去看望了小邓艾的母亲,邓母听说他们就是儿子的先生与师母,抹着眼泪要杀了仅有的母鸡给二人吃。
宝钗极力阻止,临走前在桌案下放了两块马蹄金。
出了邓家,诸葛亮握住妻子的手,低声道:“你真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
宝钗心下明白,她接济邓家,并不是出于良善的同情心,而是因邓艾未来的成就。
也许,她给了夫君一种人设上的错觉了。
宝钗今日戴了一顶纱质细密的帷帽,诸葛亮看不清她的面容,见她久久不语,只当是不好意思,不再多言,骑马并肩而行。
手却久久未放开。
宝钗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同情心泛滥的人,她只是担心给了诸葛亮错觉,将她当做心怀天下的纯善女子。
以后,也许他会失望。
远处,一阵马蹄声疾响,仿佛有千军万马奔来,卷起漫天灰尘,待走至面前,却只有三人三骑。
诸葛亮干咳一声,示意宝钗细看,原来,他们竟然迎面撞上了刘关张三兄弟。
看方向,这三人正是从隆中而来。
想来,是一顾茅庐失败而回,却半途撞上正主。
今日,正好是第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