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大喜,一大早就沐浴焚香,等在辕门之外。
远远瞧见诸葛府的马车驶来,刘皇叔满面喜悦,迎上前去。
却见诸葛亮下了马车,小心翼翼地扶出一位有病弱之态的年轻公子。
刘备是人格魅力满分的主公,心下不过惊讶一瞬,已亲热地走上前,要亲手搀扶这位智谋之士下车。
诸葛亮不着痕迹地将自家主公与自家夫人挡开,独自扶夫人下车,然后郑重其事地介绍道:“主公,这位便是黄先生,亮在其前也曾是手下败将哩。”
他说的是平日下棋对弈,并不算假话。
刘备愈发现出敬意,躬身行礼道:“备久仰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教。”
这句“久仰大名”纯纯假话,却被刘皇叔说的诚意十足。
宝钗忙回礼:“山野闲人,才疏学浅,有劳明公下问,惭愧惭愧,咳咳!”
她有病弱设定,须得时时咳两声。
刘备听到,又要上前搀扶:“先生不顾病体前来,备感激不尽,请先生入内歇息。”
诸葛亮忙道:“主公,黄贤弟的病恐会传染,我来就行了。”
为了避免刘备再施展亲和力,他一手挽住夫人,一手挽住主公,不由分说推着刘备向前。
刘备对他是信任惯了的,便隔着军师继续向“黄先生”说些推崇之语。
三人走进大门,又有糜竺、简雍等一众谋士迎上来,排场十足。
除了年少时在学业堂,宝钗还是第一次堂而皇之走在男子中间,心下十二分的不自在。
她悄悄看向诸葛亮,除了挡掉一切肢体接触外,夫君全程坦然自若,笑看她众星捧月,与众人寒暄,偶尔起些穿针引线的作用。
大堂之上,刘备已摆了宴席,请宝钗坐在他左手首位。
三国时以左为尊,众人见诸葛亮都只能屈居右位,不由得目露诧异,想要知道眼前这年轻人是谁。
刘备向众人介绍“黄先生”身份,并称他去江夏期间,樊城由糜竺驻守,遇事不决便问“黄先生”。
眼见得这“黄先生”决策权还在糜竺之上,糜竺的弟弟糜芳,首先不服气起来,大声道:“敢问黄先生,倘若曹军大举南下,先生以为该如何应对?”
简雍等人皆举目望来,显然对这个问题极为在意。
刘备也暂停杯中酒,作出洗耳恭听模样。
唯有诸葛亮,专心地剥着一只橘子,显然对“黄先生”的答案并不担忧。
宝钗轻摇折扇,笑道:“我观曹军必不敢举大军南下,诸公何必忧虑?”
糜芳道:“曹操虎狼之师,今被我们夺了三城,如何不来报复?先生莫不是答不出来,随口敷衍我吧?”
宝钗笑道:“我观曹军不敢举大军南下,理由有三:不能,不敢,不愿。”
“其一,曹军方从北方撤军,兵困马乏,又值此寒冬季节,无力南下。”
“其二,官渡之战曹军虽胜,然袁氏未灭,北方未定,不敢南下。”
“其三,如今孙策正在江夏与黄祖对峙,曹操若挥军南下,只会促成二家罢战合力攻曹,他必不愿南下。”
“曹军南下,若一时不能胜,必招致北方袁氏、江东孙策趁机偷袭。曹操乱世奸雄,岂肯轻易陷自己于此四面楚歌境地。”
她微微一笑:“这三条理由,诸公以为足否?”
众人尽皆赞叹。
宝钗又道:“若有小股军队南下骚扰,汝南关将军,宛城张将军,与樊城互为掎角之势,进可分兵袭许都,退可断后截粮道,樊城又有襄阳为后盾,何惧之有?”
刘备也露出了放心的微笑,大声道:“有先生坐镇樊城,我们可以无忧矣!”
晚上回到家中,一进门,诸葛亮就将妻子抱了起来:“好夫人,你若是个男儿郎,封侯拜相绝不在话下!”
宝钗笑着推他:“仔细孩子!”
诸葛亮忙将她放在床上,在她小腹上听了又听,直到面颊上感受到轻轻一触,才安心下来。
他揽着妻子,面上满是依依不舍:“明日,我就得陪主公去江夏了,你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
宝钗想了一想,道:“江夏如今有一小将名唤甘宁,夫君可请主公留意,找机会收归麾下。”
诸葛亮挑眉:“夫人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啊!”
宝钗笑道:“说起来,我还没给夫君赌注呢?”
诸葛亮道:“昨夜为平局,夫人无需……”
“不,我要给!”宝钗从他身上探过身子,要去取床边匣子。
“莫动,我来!”诸葛亮忙按住她,自己俯身将匣子端了过来,打开。
内中是一卷书册,用宝钗自制纸张钉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
宝钗捧出那本书,郑重问道:“夫君,你相信我吗?”
“当然!”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回答。
宝钗将那书放进他手里,低声道:“我若说此书乃梦中所得,夫君可相信?”
“当然!”诸葛亮随手翻开书页,只见扉页上写着:“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他一目十行扫了一页,竟是讲的本朝故事,开篇又有“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之句,却不知是何意思。
诸葛亮还待细看,宝钗按住他要继续翻书的手,轻声道:
“江夏路远,这本三国故事给夫君东行路上当个消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