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粤省正值盛夏,而靠海的深市反而并没有那么炎热。
比亚迪深圳总部的陈列室里,暖黄色的灯光洒在一辆银色原型车上。
王船夫身着深色工装,他轻轻抚过车身,指尖划过那些岁月留下的划痕。
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李总,这辆丑家伙花了我380万研发经费。“王船夫苦笑着拍了拍厚重的铅酸电池组。
那电池组几乎占据了车身三分之一的空间。
“充满电只能绕厂区转个几圈,连市区都不敢出。“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和不甘,目光中满是对往昔研发困境的追忆。
李昊蹲下身,黑色的西装裤膝盖处微微褶皱,他仔细观察着底盘结构。
这种将电池平铺在底盘的设计,在2005年的汽车行业堪称前卫。
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却也暴露出诸多弊端。
“其实通用汽车在1996年就推出过EV1电动车。“王船夫从档案柜取出一本泛黄的《汽车工程》杂志,封面上的油墨已经褪色,他指着封面上那辆流线型电动车,“续航140公里,最后全被回收销毁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仿佛在嘲笑那个时代电动车发展的无奈结局。
他拉开另一个车罩,露出一辆方头方脑的三厢轿车。
车身表面的漆皮有些剥落,露出底下斑驳的金属。
“这是我们2003年基于福莱尔改装的电动车,改用镍氢电池,续航提升到180公里。“
王船夫的手指划过粗糙的改装痕迹,那些焊接的疤痕和拼接的缝隙,诉说着当年研发团队的艰辛。
“但成本高达25万,根本找不到买家。”
实验室的白板上还留着当年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粉笔字迹有些模糊。
李昊注意到能量密度一栏的“40Wh/kg“,与当时国际顶尖的松下18650锂电池的“120Wh/kg“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差距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眼前。
“现在搞电动车就是找死。“王船夫掰着手指细数困境,“三菱的i-MiEV还在实验室,日产的Leaf连影子都没有。电池成本每千瓦时超过5000元,电机难以突破性能桎梏……“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他拿起桌上一节18650电芯,电芯表面印着密密麻麻的英文和数字:“就这玩意儿,我们测试组要7000多节才能凑出60度电,光电池包就重达600公斤!“
“更糟的是供应链。“王船夫指着世界地图,“锂矿被澳洲、智利把控,钴矿在刚果,镍在印尼。我们想造电池,原材料就得看别人脸色!“
说着,他将电芯重重地放在桌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如此,李总你还坚持要做电动汽车吗?”
李昊笑了笑,打开公文包,将一台轻薄笔记本电脑取了出来。
这是昊天科技内部研制的工程机,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远超当下的笔记本电脑。
他调出一个文件夹,然后点开参数文件。
“王总,这是我设计的固态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王船夫悚然一惊,赶紧凑了过来。
“能量密度1200Wh/kg,支持15C快充,30C放电?”
“工作温度范围-40℃到120℃,循环寿命5000次后容量保持率95%。”
“这……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