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黑衣妖僧姚广孝(2 / 2)

锵!

剑尖刺中石板,迸发出火花,朱棣眉头紧蹙,往滚作一团的两人那边望去。

救了了尘禅师的是个黑衣僧人,大光头,年纪不小,红光满面,浓眉大眼。

“保护殿下!”

纪纲吓了一跳,立刻领人将那黑衣僧人给死死钳制住。

僧人被抓之后也不慌张,对朱棣大喊道:“燕王殿下,贫僧有话要说,贫僧有话要说!”

苏州知府王利民,此刻已经满头大汗,若是燕王真的将了尘和尚杀了,必然会引得天下的僧众震动,可王利民又不好直接阻拦,见到有人出手他暗暗松了一口气,状似恼怒地质问僧人道:“你是何人?你也是这报恩寺的僧人不成?本官为何没有见过你?”

黑衣僧人大声喊道:“大人,贫僧乃是云游四方的行脚僧,法号道衍,今日偶然来到此地,遇见了这桩事,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燕王殿下犯错!”

李景隆闻言笑了,说道:“你这和尚好大的胆子,冲撞了殿下不说,那一剑但凡再快点,你性命不保,不知道吗?”

朱棣正恼怒,可一听僧人自报家门,心里一惊。

从朱辰那边带回来的《明史》,朱棣自然没有耐心从头看到尾,他主要看了自己相关的史料,知道了未来会有一个叫作姚广孝的黑衣妖僧辅佐他,而姚广孝的法号,便是道衍!

朱棣压住内心的惊讶,对道衍问道:“道衍?你俗名叫什么?有什么话要对本王说?”

道衍闻言,老老实实地答道:“殿下,贫僧本名姚广孝,您是我大明的贤王,在苏州府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可报恩寺是陛下钦点的寺庙,有御赐的田产,了尘禅师也是佛家的知名高僧,您若杀了他,整个大明的僧人群体会如何看待殿下?天下百姓又会如何看待殿下?”

朱棣闻言定定地望着姚广孝,姚广孝这话明面上是为朱棣考虑,实际上还是在为报恩寺开脱,与朱棣印象中的姚广孝不大一样。

从《明史》上记载来看,姚广孝可不是迂腐之人,相反此人有很多治国理政的理念很有理想主义色彩。

“道衍,本王从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本王,本王更不会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朱棣指着大雄宝殿,道:“本王不管什么报恩寺,还是皇觉寺,只要欺压百姓坑害黎民,本王照查不误,陛下钦点的寺庙又怎样?犯了法,一样有罪!”

姚广孝露出一抹苦笑,还试图劝解道:“殿下,报恩寺上下素来清心寡欲,绝没有多余的田产,更不会做那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殿下何必急于一时?待戒嗔和尚身体好一些,痊愈了,再审问不好么?殿下这般一意孤行,难道是要让天下人见到您的霸道,要让苏州府百姓寒心么?”

朱棣盯着姚广孝,怒极反笑道:“好你个道衍和尚,果真是巧舌如簧之徒,来人,将妖言惑众的道衍和尚押走,关入大牢!”

“纪纲,你领着一队人留在报恩寺,守在这里,若那戒嗔跑了或者有个三长两短,本王唯你是问!”

朱棣终究没有再动粗,不过,他并非服软,而是心里疑窦丛生。

这姚广孝究竟要干什么?

朱棣仔细研究了永乐时期的《明史》,发现这姚广孝不娶妻生子,不贪恋荣华富贵,他这一辈子仿佛就是为了造反而生的,前半生庸庸碌碌云游四海,然后辅佐朱棣南下靖难,其所行之事也全然与常人完全不同,故朱棣佯装恼怒,将姚广孝下狱。

翌夜,大牢内,姚广孝坐在草床上正借着一盏孤灯看书,神态悠闲丝毫不像是坐牢的人。

“道衍大师,好雅兴。”

朱棣站在牢房之外,似笑非笑地说道,打断了姚广孝的思索。

姚广孝抬起头,见是朱棣,忙放下书卷,起身向他行礼道:“贫僧姚广孝,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微微颔首,道:“道衍大师今日可是露了大脸,如今整个苏州城的人都在传,你‘义救了尘禅师’的壮举,九江回来的路上,与本王说,你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想借此机会扬名立万,在佛门之中谋取身份罢了。”

姚广孝闻言,露出一抹苦笑,神情有些落寞。

“不过,本王知道,道衍大师不是那种会为那些贪赃枉法、为富不仁的家伙出头的人,道衍大师今日所做的一切,一定另有原因吧?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姚广孝闻言猛地抬起头,震惊地看着朱棣,没想到朱棣会猜中了他的心思。

朱棣嘴角上扬,只看姚广孝的表情,他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怎么?道衍大师不愿意说?”

姚广孝闻言,深吸一口气,道:“殿下,贫僧今日拦着您,不让您缉捕戒嗔,乃是因为您若当真缉捕他,便落入了下风,着了他们的道!”

哦!

朱棣露出玩味之色,让姚广孝继续说。

“殿下,报恩寺乃苏州官寺之一,有陛下钦赐的田产,这部分田产是无需缴纳赋税的,而报恩寺记录在鱼鳞册上的田产,便是钦赐的田产,从鱼鳞册等官府的账册上,无论殿下怎么去查,都不会有问题,您查不出什么的。”

闻言,朱棣冷笑一声,道:“笑话!戒嗔强占他人田产,证据确凿,报恩寺拥有多少田产,本王一查便知!”

姚广孝摇了摇头,说道:“殿下,您这么查是查不到的,苏州府的寺庙为了逃避赋税,早就将麾下的田产都转移到个人名下去了,若是官府追查起来,是绝对找不到半点破绽的,您说,若是您贸贸然抓了戒嗔,岂不是要被架起来了?”

听到这里,朱棣眉头紧蹙,道:“还有这种事?那寺庙就不怕田产转移过去,被人私吞了?”

姚广孝无奈地说道:“他们当然不怕,因为他们转移到了死人的名下,那人都死了,受益还不是他们的?”

寺庙名下的田产,挂在死人的名下,大明通讯不发达,这人若是死了,不主动到官府之内申报,官府也不可能知道那人死没死。

寺庙用这种方法,使得寺庙之下的田产数量维持在很小的数目,而那些挂在死人名下的田产,便称为“方外僧田”,更恐怖的是,这些田产都是在施行摊丁入亩之后转移过去的,根本不用缴纳赋税!

纵观历史上的洪武一朝,朱元璋曾经数次下旨,清丈寺庙与道观名下的土地,其缘由就是隐匿田产的寺庙、道观太多了。

由于朱辰的介入,让大明开启了摊丁入亩新政,但新政虽然施行,可寺庙与道观等方外之地,依旧是清丈土地的灰色地带。

最新小说: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退婚的是你,我权倾朝野你后悔什么 大唐:云养娃,小兕子的快乐生活 万历公务员 带着医院回大明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桃花从便利店开始 鉴宝:从废品站捡漏亿元古画开始 最强御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