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53
“阿嚏!”小杜打了个打喷嚏,差点把手上的焊钳给戳歪。
这一幕看得本来因为听到喜鹊叫而心里美的小黄眼皮和心脏都跟着猛地一跳:“哎哟喂,小黄你当点儿心!这焊钳落到人身上可了不得。”
见小杜稳稳当当地把几个需要焊接的部位轻车熟路地焊接好,小黄赶紧让小杜歇会儿:“你咋打喷嚏了,是感冒了吗?是不是这段时间累着了?”
在除了在卖给陆柚的时候开局不利栽了个跟头,之后小黄和小杜的生意可以说是相当顺畅。
毕竟这年头拿得出买自行车的人家还是有的,他们很多缺的只是一张自行车票。
自行车票是商业局发的,一般公社干部还需要按照职务大小后,和工作时间长短来排队领取自行车票。
可一年下来,也就只有几个指标,就算是公社内部的干部想要购买自行车,真老老实实地等着分配,估摸着得等上十年八年。
所以有些人为了自行车就铤而走险去黑市买自行车票——100元一张,比半个自行车还贵,这样算下来,一辆自行车购买价格可就至少在两百多甚至接近三百,这可是大部分工人一整年的工资。
甚至还有钱也准备好了,自行车票也准备好了,可自行车本身也是限量的——每个地区的自行车数量是固定的,若运气不好,赶过去商店里却缺货,要等到下次有货了才能买到心心念念的自行车。
而小黄和小杜的自行车正好解决了这种难题。
除了卖给陆柚那次,其他人可没有看出他们自行车是由零件拼凑而来,所以小黄很理直气壮地以一百三十元一辆的价格售卖。
顾客们看着崭新的自行车,虽然不是什么牌子货,可不要票还比永久牌飞鸽牌还要便宜,骑着也是完全没问题,除非是那种非得追求牌子的——不过这种人估摸着也用不着来买这种自行车——大喜之下根本不可能想到去讲价什么的,能买到就不错了,自然欢欢喜喜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经济又实惠,组装自行车简直是居家娶媳妇的首选。
名声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原本只有他们俩小打小闹的情况,如今也生意算得上兴隆,但生意太好也有烦恼,那就是人太累了。
尤其是作为技术主力的小杜,每天就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人都熬瘦了好多。
“我没事,你不是新找了两个人一起帮忙嘛,我现在休息时间也够了的。”小杜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甚至有点社恐倾向,但是在从小一起长大的小黄面前却是正常交流的。
因为人手不够,再加上材料的确是光靠收废品不慢了,所以他们前段时间增加了两个同伴——一个负责寻找相关材料,一个负责帮忙拼接组装,而小杜就主要负责打磨零件,小黄则是对外销售人员兼机动人员,甚至连打磨零件的技术也能略微沾点儿手。
当然,也就给小杜打打下手。
不过那位负责寻找材料的新同伴并没有一直待在这边,他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小黄这边是他的兼职,他主要就是个牵线人。
毕竟按照小黄小杜他们现在的“出货量”,光靠小黄他们走街串户以收破烂为名淘到一些废弃老旧已经无法骑行的破烂自行车拆下修补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他们需要稳定的材料源——这就要靠新加入的那名同伴,对方在自行车厂有熟人,而且还不止一个。
XXX
众所周知,无论是那种行业的工厂,合格率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在当下这个机械技术受限的年代,合格率只会更低。
就像棉纺印染厂有瑕疵布一样,自行车厂各个部件生产线也是有瑕疵的零件。
这些瑕疵品对于工厂本身其实是一种累赘,因为没达到标准就不能出售或出口。
但是对于小黄和小杜他们来说却是梦寐以求的原材料——只要没有影响到功能,那点瑕疵根本就不是问题!
也是靠着能够买到这些瑕疵零件,所以他们的组装自行车的生意才能持续到地做下去。
因此当陆柚和高晋年找过来的时候,小黄所在的废品收购站里面可是改头换面一样,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铁皮、铁管、钢条、链条、橡胶、塑料壳、油漆桶……
如果不是看外面挂着的牌子还是废品回收站,这几乎都是个小作坊了。
XXX
见到高晋年和陆柚带着两个陌生面孔来买自行车,小黄先是拿出了对待顾客的热情笑容,紧接着就把高晋年和陆柚拉到一边小声透底。
“高哥,陆哥,你们懂这个,我也就不在你们面前打马虎眼扯大旗了,不过你们也看见了,现在的自行车零件可都是从工厂里拿出来的新崭崭的,比之前我们做的那种旧零件做的成本要高不少,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实在价,你们也别给还价了,成不?”
因为担心那两个陆柚他们带来的陌生面孔心里不舒服,这一长串话小黄都是一口气说出来的,就用了十几秒,听得陆柚一愣一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