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74
为了赚钱也为了家里儿女,柳桂香越挫越勇,天天到工商局来磨。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差不多一个多月都到工商局来。
“当时我们局里所有负责接待的基层员工都知道她了。”小蒋想起当时的场景唏嘘道,“没办法,我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局长。”
“该说局长不愧就是局长,我们只觉得柳桂香听不懂话油盐不进,但局长就觉得她有耐力又有毅力,真的是个能干得成事的性子,于是在下一次柳桂香同志来的时候接待了她,两人聊了一会儿,就给她手写了一张营业执照盖上公章让她回去试试看。”
高晋年好奇:“手写的也可以吗?”
小蒋道:“就她一家可以,毕竟局长还是有一定权限的,但大批量肯定不能手写,还是得到时候走章程完善了制度到时候发规格统一的证件。”
说到这里,小蒋压低了声音:“其实咱们局长也不清楚能不能干得下来,但试试看嘛,不行再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许真能摸出来一条过河的路,就方便后来人了呢?”
高晋年从他的话中捕捉到一点关键信息:“也就是说,其实虽然现在允许个体户经营饭馆的营业执照没出来,但其实是可以做的了,不仅如此,其他的个体户行业也是可以的了?”
小蒋下意识就点头:“是……”话没说完忽然反应过来,瞪大了眼睛看着高晋年,在对上高晋年诚挚(高晋年:跟小梨子学习的)求知的眼神,他清了清嗓子,含混不清道,“反正,没说不允许,毕竟都改革开放了,不然那么多找不到岗位的人可怎么办嘛!”
XXX
按照以往惯例,孙师傅他们送完货之后大多都会休整一天让缓一缓体力和精力,然后再开长途回去。
不过鉴于他们到首都时距离中秋节也就两天了,都觉得中秋节还在路上赶路不安逸,不如多呆两天等在首都过完中秋节再出发回去。
中秋节这天,孙师傅他们三个老师傅谢绝了要货单位的邀请,准备他们三个老的带着三个小的过个中秋。
谁知道本来打算去国营饭店消费一笔的,未曾想国营饭店也中秋节放假半天,他们直接去吃了个闭门羹。
毕竟中秋节本来就是团圆的,肯定是一家人在自己家做饭围着桌子吃饭赏月呀。
“……难不成,晚上就吃月饼对付对付?”
同行的一个男青年如丧考妣。
虽然他和高晋年相处不来,但不得不承认高晋年带的月饼那是真好吃。
本来之前高晋年带了月饼来的,还不少,出发前陆柚给他打包了十二盒,每种口味一盒,分为三份,方便到时候高晋年分给三辆车的老司机,也算是一份示好。
结果因为太好吃了,他们吃着吃着就没了。
所以如果要吃月饼的话,只能吃五仁月饼这些了。
有道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想到五仁月饼里的青红丝,对那个味道和口感敬谢不敏的男青年脸色自然好看不起来。
这时候,高晋年开口了:“我知道有个地方可以吃饭。”
面对齐刷刷看过来的五双眼睛,高晋年颔首:“跟我来。”
XXX
高晋年说的地方就是柳桂香的饭馆。
准确地说,是柳桂香的家。
因为她实在是找不到她能够租用得起的地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家里住人的三间平房挪出来改成待客的地方,至于他们一家七口直接在屋顶简单搭了个塑料棚,搬去了屋顶睡——也多亏首都这边是北方,屋顶都是平的。
其实今天中秋节,也不是柳桂香开业的日子,她预定的是国庆节开业,今天只是打算趁此机会请邻居们尝一尝手艺。
因为昨天高晋年通过小蒋得知了柳桂香的住址,特意上门拜访过她,而柳桂香得知高晋年也是做厨师的,聊天下来也很合拍,又意外得知他中秋节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便也邀请了他中秋节来吃个饭。
柳桂香也不打肿脸充胖子,她准备做全鸭宴——主要是也因为鸭子便宜,且是那个年代唯一不用票可以买到的肉食。
只不过她没想到高晋年不仅人来了,还多带了五个人来。
当然,高晋年也不是空着手来的,虽然说人家开饭馆是要收钱,可毕竟没计划那么多人的食材,所以高晋年还去买了些猪肉、鸡肉和鱼肉带来。
也幸亏带来了这些肉,因为除了他们六个人外,还来了一个意外访客,而且来头还不小,竟然是《首都晚报》的记者!
XXX
按理说一个记者也吃不了多少,可谁叫这个记者瞧着周围邻居还有高晋年这几个外地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还说着“恭喜开业顺利”之类的吉祥话,还以为就是今天开业,顿时觉得首都第一家个体户饭馆这个新闻相当有价值,兵贵神速的他立马一个电话打回了报社。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个人开饭馆那可是个闻所未闻的事。
来凑热闹的,尝个鲜的,看稀奇的,真是人山人海。
人们闻风赶来,把饭店所在的胡同围得水泄不通。
柳桂香本来只打算用四只鸭子坐四道菜——香酥鸭、八宝鸭、麻辣鸭、干鸭,但是看到蜂拥而至的人群,只能现把高晋年带来的那些肉菜也给料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