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有利有弊,杨宏泰因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也将自己家族最强战斗力展现在了朝廷面前。
不过总的来说,杨宏泰还是赌对了,他所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所冒的风险。
如果不是有冷锋这个意外的话,现在的局势应该是有利于杨宏泰的。
蒙古人进攻京城的这段时间,杨宏泰已经作好了布局,杨家所掌握的那些地盘,都已经准备好了自立的计划。而且杨宏泰也暗中联系了一些门阀世家,他们会在朝廷京城被蒙古人攻破的那一刻,举起自立的大旗。
毕竟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已经不复存在,他们这些趴在朝廷身上吃的膘肥体胖的人,正好是起事的最佳时机。
在杨宏泰这样的人看来,他们不认为这个天下会被蒙古人占领。
杨宏泰作为朝廷的肱骨大臣,他对于朝廷和皇室其实并没有多少认同感。如果有机会,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坐到那个位置上。
蒙古铁骑战斗力虽然强悍,但是在中原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而且蒙古人在打消耗战这方面,是比不过南方朝廷的。
之所以在双方对战之中,南方朝廷屡次吃败仗,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非战之罪。
杨宏泰作为朝廷内阁元老,从几十年前开始在朝廷之中做事,他是十分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除了朝廷对武将的不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原因,就是朝廷之中的大部分当权者并不希望朝廷的军队打胜仗。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假如武将能够打胜仗,那么就能得到更多的恩宠和话语权。而且打胜仗对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要出钱出力。
一旦打败仗,他们反而可以从中做更多的文章。
除了可以在朝堂上进一步的压制武将之外,还可以借口朝廷的军队打仗无功,克扣军饷中饱私囊。
这些问题杨宏泰都是十分清楚的,他也明白朝廷的军队之所以会打败仗,和这种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让他来管理军队,绝对会革除这些弊端的。
其实像杨宏泰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只不过大家对于朝廷的这种制度都是心知肚明,却不会去向皇帝当面提出来。
到了后来,很多人也就没有往这方面去思考,在他们看来,朝廷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制度,是不需要改动的。
而且这种制度除了对武将有所不利外,对于其他官员反而是一件好事。
不过杨宏泰和那些地方上的门阀贵族们,却不会向朝廷学习。他们统治之下的地方势力,所实行的管理方法,在表面上都是按照朝廷的要求来做。
而他们自己所组建的武装力量,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他们不是朝廷正规军,在装备和训练上,也无法像朝廷正规军那样光明正大的摆出来。
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组建的武装力量,却倾注了大量的钱财。而且统领这些武装力量的人,都是他们的绝对心腹。